其实我从小都喜欢看和模仿一些搞笑的人, 从很小时候喜欢黄俊英粤语相声, 到后来广州电台的< >和< >(陈迪生真是很有才华…), 然后就是开始看电视电影, 当年的胡大卫廖伟雄的< >, 林敏聪曾志伟系列, 周星驰的无厘头大全, 再到英国经典人物Chaplin, 美国式无厘头Jim Carrey, 还有现代英国笑匠Rowan Atkinson, 各种风格从小到大熏陶着我, 而我个人对所谓”搞笑”的口味也越来越高, 从中多少有点感悟, 也可以说是我对幽默的理解吧, 记下来给大家参考一下也好.

以我个人的欣赏历史为时间线:

一. 粤语相声时代

小时候科技不发达, 大家都还处在收听广播台的年代, 那时候的大众娱乐很简单, 基本上就是听电台里面的张悦楷林兆明讲"古仔", 晚上大家就把躺椅搬到门口空地看星星. 在那个以声音传播信息的时代, 相声小品就被人们广为流传了. 记得那时候我还经常叫妈妈买黄俊英的相声录音带, 一看见有新录音带出来就买, 买回来一天到晚都在褒, 褒到从头到尾几乎都背得出为止, 连里面什么时候出现"爆肚"(即是演员突然忘词的时候即场发挥)和爆肚的伎俩都听得出来了, 不过当时杨达和黄俊英这对金牌搭档的确非常有默契, 可以几乎没有冷场地从头笑到尾. 

黄俊英可以说是粤语相声的鼻祖, 以前只有北方著名的候宝林等人, 南方的就只有粤剧文化已经广为人们接受, 从张悦楷和黄俊英开始, 广东相声粤剧团从学习引入北方的相声作品到自己创作作品, 把粤语相声带到南方成为粤语版的一项著名艺术演出形式. 后来到我们这一代,粤剧渐渐失去了其魅力, 于是边出现了其现代版--话剧小品. 

不论是相声还是小品, 之所以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都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生活, 描写的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 或者是针砭时弊, 以滑稽,讽刺的方式来表现出来, 百姓看了很有共鸣, 所以这种艺术形式一直都为大家所喜爱. 

我所看到的相声题材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颇为文绉绉的, 讲得内容是从以前就传下来的像对联, 诗词, 或者方言, 这部分内容通常都是文学色彩浓一点, 但是也有谐趣的调侃, 像黄俊英杨达就表演过一段专讲广州方言的相声. 另外一种就是讲生活故事的, 一般是一个人介绍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情, 另一个人一边问一边调侃, 这种故事通常都很接近生活, 一些平凡人生活中遇到的滑稽的事, 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而又会让人觉得生活中好多原本看似很不公平很难接受的东西, 原来在别人看来是这么可笑, 大家笑笑就过了, 难受的都变得也不难接受了.

到了现在这个时候, 粤语相声已经几乎没落了, 黄俊英一代人已经老去, 新近的何宝文等人写不出好的作品, 只有靠吃以前黄俊英时代的那些伎俩来写一些"快餐食品", 每一个相声看上去都那么熟悉, 使得人们对粤语相声如同粤剧一样渐渐冷淡. 所以从这里看来, 每一样艺术形式, 其实生命力不是在于其形式, 而是在于其内容, 如果在内容上陈旧保守, 没有创新的突破, 艺术形式最终还是会被淘汰. 倒是好多时候看会原来黄俊英和杨达的经典作品, 还会发觉比现在的作品更加有吸引力, 这就是能够流传久远让人记住的东西.

要说相声演员需要有什么必须的技能, 那就是表演能力和对语言的研究. 相声演员既是表演者也是创作者. 创作一个好的作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好像人家写小说故事一样, 需要对生活的观察思考, 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所以大部分时间是靠表演一些经典的作品以吸引观众维持生活, 只有经过时间的锻炼的作品才会有值得大家反复观看的艺术价值. 或许是现在的相声粤剧不景气, 结果为了维持生活, 大家都不在为出一件作品而花大量时间在上面锤炼了, 而出现了现在的"快餐食品"式的相声, 结果粤语相声进一步没落. 可悲的是我以前曾经喜欢过的那个相声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我自己小学都有模仿表演过黄俊英和杨达的作品, 高中的时候写过一个简短的作品让人上台表演, 虽然现在回头看觉得有些幼稚, 不过也是一种不错的经历, 起码知道原来写一个作品是这么难的, 相声其实还是一项很重要的艺术形式, 北方的相声依然比较受欢迎, 期待粤语相声会再次崛起…不要忘却了那一个年代人们对粤语方言的苦苦专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