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把王小波的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看完了,对这位在死后被很多人追悼的传奇式作家的思想和文笔终于有所了解,填补了对国内一位大师的背景知识空白。之所以突然想看王小波,是因为恰逢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纪念,各大媒体纷纷搞专题悼念,一时众多介绍和悼念性文章涌现,我又想起以前室友也介绍过我看王小波的作品,于是就找来看看。回江门时到二手书店寻书而未果,却有好友萧某推荐并愿意借出此书,特此感谢。

看网上评论和介绍王小波的文章,说王小波的小说成就非常高,但口味和文字并不是那么通俗,而其杂文选则思想独到文笔幽默让不少人爱不释手,于是我也决定通过读王小波的杂文来了解这个人。他的杂文多数发表于94到96年,有不少是在《南方周末》和《三联生活周刊》,还有一些其它刊物,内容从社会到生活到文学涵盖了很多方面。有时候看到让我觉得就像是看博客随笔一样,文章写得有点散,但是思路却一点都不乱,很多深刻的观点在十年后的现在来看好像没什么特别,但是在当时却是比较超前而不可多得的,在中国这种“中国特色”的文化之下都可以公正客观地说实话,难怪他的文字受那么多人追捧。不过,这还不是读他文章的主要乐趣,必经不是人人都对政治社会等感兴趣。

读王小波的杂文的确是很有趣的事,就好像他自己所写的《思维的乐趣》一样。王小波是读理科出身的,他的文笔风格对于像我这种读理科的人读起来特别有亲切感,字句表达清晰直白,逻辑性比较强,但是又不会枯燥,文字带有一种轻松诙谐的语气,让人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闷,就好像跟他一起闲话家常一样,但是却每每被他渊博的知识背景和独到的见解所折服。理性的思维让我读起来觉得有意思,有“嚼感”,诙谐的文笔让人心情轻松畅快,读着读着时不时会为那些灵光一闪的东西笑起来。王小波十分喜爱文学和科学。看他文集里引用名人名言时,用得最多的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其次是卡尔维诺和昆德拉。罗素也是一个理科功底很强而且很有趣的人,我觉得王小波跟他也有点类似,难怪他能在罗素身上找到这么多的共鸣。正因为综合了文科和理科的知识,对很多问题比文科人更多一点洞察力,而比理科人又更擅长于表达出来。

王小波有一段时期在外国留学,所以也有部分杂文写到了国外跟国内的差异,可以从这些文化上的差异看到我们自己很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我觉得最深刻的是说外国人对“门前三尺”的草地的打理,外国人的观点是住一个地方就要对周围的环境有责任,如果草坪杂草横生的话,邻居是会有意见的;而我们中国人却把自己的居室甚至周围的环境看作是自己的空间怎么打理是自己的自由,很多时候在公共环境也肆意妄为,所以我们很少像外国特别是欧洲国家那样很多房屋和街道几十年都保持着一样的外观,无论屋内随着科技发展怎么变化都还,外观都依然保持着一致性,可以形成一种文化的沉淀。读王小波的杂文既能得到乐趣,又能长见识,作为一本枕边闲书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不过他宝贵的自由思想得以在知识分子间传播,启蒙了一代年青人,也算是不枉此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