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一直都覺得自己文字表達不流利,國慶回去跟初中語文老師聚會的時候我都還跟他提過,讀了這么多年書,反而想補回中學的語文。

我覺得自己文字能力的局限性主要是因為:

1.自小到大除了看鄭淵潔童話之外其實很少真正閱讀別的文字,而偏偏鄭淵潔的文章是屬于邏輯思想性強而詞藻并不太文藝的。

2.中學的時候缺乏文字功底的培養,只注重了觀察和想,而寫卻沒有花太大力氣去改善。

3.和人交談得比較少,我從小到大處在人群中的時候都是屬于那種聆聽者而不是演說者,而且有點受老爸那種直接思維的影響,想到什么說什么。

4.看電影多讀文字少,其實電影是替代不了文字的,對文字的感覺是靠看書培養的,電影能給你體驗,但是你卻感受不到文字的存在,于是就無法鍛煉駕馭文字的能力。

最近比較有興趣回學校重讀一些文學作品,當然還是我最感興趣的英國的文學

讀英詩在發音上比較有難度,沒聽過人家朗誦,很難拿捏那個節奏和音調

反而看戲劇作品比較適合我,最近看到一篇是Oscar Wilde的《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很有趣!

本來還在看《Emma》的,可恨的是唯一的一本書我看到一半被別人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