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创新论坛小记
(载于 SS@argo)
上周六受Jov邀请去pt了软件学院的软件创新论坛,主要是由于自己对IT行业发展状况比较感兴趣,想关心下业界和学校的一些发展动态。为了答谢Jov的热情招待,答应了回来要写一写感想,可惜一直有事忙到现在才有时间写,实在抱歉。
由于周末睡晚了点,加上路途遥远,赶到会场的时候早上的节目已过半。早上主要是软件创新设计大赛的项目展示,Jov的获奖项目都错过了,只听到后面第二part的几个。师弟师妹们做项目的能力比我以前在本科的时候强多了,从演示效果看来,许多项目都做得很好,功能完整,应用技术很丰富,涉足范围广,毕竟这么多个月来的努力都是有成果的。大的系统有像二手书交易平台、“E学堂”在线作业系统等,小的软件如颈椎保健系统、思维导图等。看完所有项目展示之后,积累了一些感想,表于此:
对于“软件创新”,我认为idea、concept比implementation重要。一个软件系统是否有价值,往往在概念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因此项目开工之前的评估非常重要,要了解到是否值得去做,才决定要不要去做。最痛苦的软件项目莫过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出来,造出一个不能产生任何生产价值的软件系统,还没应用已被淘汰。因此在观察各个项目演示的时候,我比较偏重于关注其创新的构思。
举个例说,二手书交易平台,从技术上来说,这个已经没什么好创新的了,因为C2C的网站比比皆是,即使一些小修小改,也难以有质的变化;如今国内最大的专营二手书交易平台是孔夫子旧书店(kongfz.com),而且是仅此一家,其余的交易基本是依赖于淘宝这种网店形式。如果以这个idea来做的话,无非是把经营模式复制了一下,挂个“大学城”的市场标签,或许商机足够,但是创新意义就欠缺了。
杀人游戏系统,颈椎保健系统,这两个我觉得挺有创意的,两个都注意到了一些潜在的需求,做出了产品上的创新,但是涉及到第二个我想说的问题,就是软件的可用性问题。一个软件是否有价值,是否能够推广,除了看产品是否关注到使用者的需要之外,还要看产品是否能很好地解决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我的同事曾跟我说过,一个产品有100个feature,但用得最多的可能仅仅是里面20%的功能,其它的功能要么是我们不需要,要么是我们已经找到更好的替代品了。曾经有个师兄跟我讲一个故事,他们做过一个在邮局里面用的邮件分类系统,可以把属于不同地方的邮件自动分类,在构思完毕花了几个月把系统做出来之后,结果邮局工作人员发现应用系统的工作效率还不如原来的人工分类,于是全改回用原来的人手方式。这就是一个花很大力气解决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问题的典型例子。我们不应该有一种技术崇拜的倾向,认为一切数字化的东西就是好的,而应该实在地考虑技术如何改善我们生活的问题。对于杀人游戏系统,我是没看出来跟我们普通的方式有什么优异之处,反而觉得加重了技术成本的负担,还不如原始的方式随时随地可以玩那么灵活;颈椎保健系统,挺贴心关怀咱们工作人士的需要,不过我很怀疑其作用能有多大。。。
我觉得最有创意最有价值的项目(在我所看的范围内)应该是“e学堂”在线作业提交系统,里面有很多有趣的idea,比如说用测试用例进行作业的检查批改(是不是很像玩JUnit单元测试?),作业内容自动比较防抄袭(灵感一闪,这不是跟版本管理软件的原理相似?加上误差分析),要是可以跟网上评测系统整合,那跟我正在做的项目还有很大关系呢。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解决很多人的问题,既减轻老师的烦恼也减轻学生的烦恼,而且还可以有很多增值的可能性,比如说成绩跟踪评估,比如说组建题库。。。而且,还没有同类型的系统出现过,如果能在高校里面推广,那可真是商机无限。
=========================
下午场是校企创新论坛的交流会,主要是企业代表和学院代表作一些演讲,以让双方了解各自的需要和合作的可能性。
微软,Sun,花旗软件,联想电脑的代表都分别上台讲了些自己公司的内容。微软的把自己的产品链一show出来,基本上也不用多说了,以操作系统和开发平台为基础,一种自我进化的生态模式,的确是相当美好的一个情景。Sun公司则相对显得小气很多,不知是不是Sun一直都不太懂做公关和产品推广,影响全球的Java不提,却挑了个大家都不熟悉的Solaris系统里面的几个feature出来做介绍,难免冷场。两大阵型的对碰居然是这样收场,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当Sun公司代表Risson问大家谁用过Solaris的时候,居然全场只有微软的Ocean Ju举手了,我看到哭笑不得。
花旗和联想的代表就显得特别兴奋,各自都把自己公司的辉煌故事拿出来分享了。花旗的咖啡与创新的故事,联想的11人小团队到全球500强中唯一民营企业的,的确挺有自豪感,可惜联想的吹水有点过度快变成宣讲会了。
其后是华工软件学院和中大软件学院领导的讲话,两个兄弟院校既有合作共赢的关系,又暗地里较劲,副院长的讲话听到我笑了出来。华工的大型机资源,中大的软件工厂,都是各自不可多得的财富。我觉得“软件工厂”这个概念非常有意义,据说是借鉴自中山医的“附属医院”模式,投入了很多资源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建设开始逐渐见到回报。副院长说我们中大要培养的是“精英人才”,我觉得其实就是指对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良知,知道要用技术去创造财富改善生活的人才。所以软院致力于拉近企业和大学学生的距离,旨在培养于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是作为高校教育值得我们一再反思的问题。除了要找工养家糊口之外,我们还应该对社会抱有一种关怀,看看国外的IT巨人们,其实他们都在做改善社会的劳动,除了技术的不断革新之外,还不断地思考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舒适。
我们广东IT企业一直都没有成气候,而我总是盼望着若干年后,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做一份能让自己自豪的工作。希望软件学院将来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有一次在大学城走的时候,看见路边的灯火辉煌,感叹着对朋友说,如果这里能建成中国的硅谷那多好啊!该有的地方都有了,就差一个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