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度時間
題外話
新年回家只有七天假期,比起我去一次東北旅遊的日子還少。原以為也是跟往年一樣無無聊聊地過去了,等到假期結束了才發現,其實這七天能干的事也是挺多的:
大型家族聚餐 4次
看了一下午某親戚“舌戰群儒”一個對十幾個討論婚姻家庭問題的壯觀情景
三天看了7部電影2場球
和一位外地來的師兄坐老爸老媽的摩托車在江門和新會玩了一天
跟同學聚會兩次
跟爸爸媽媽飲茶吃飯打邊爐行街
還斷斷續續地看完了《邏輯的引擎》這本書。。。
今年老爸老媽放任了我初三初四兩天自由活動,在僅有的七天假期裡面我這三分一的時間就窩在家裡看了2場球六部電影(皆因天氣太冷了不想出門 -v-),算下來這七天還真是充實到不得了。於是我就在想,如果有時候我們不“過度使用”時間的話,那么我們就可能會省下很多很多時間干別的事情了。
==============================================轉入正題
1
前幾天有人跟我聊起理財,我就想起這件事:
我從畢業出來工作就開始進行簡單的記賬,因為書上說記賬不必事無巨細地記,否則就會由於難度過大或投入精力過多,使得自己沒有毅力記下去。我的記賬形式很省力,只是記錄三種:大額消費、常用現金提取、每月定額支出(如租房,家用)。經過了一年多的記錄之後,我就發現到好處了——有了這些數據,我已經可以粗略地分析出,我的消費習慣、每月的收支情況和儲蓄。於是一年之後,我每使用一筆錢的時候都心中有數,知道那個度在哪裡。第二我的記賬就更簡單了,直接就查銀行賬號的交易歷史,計算一下月平均使用,稍微分析下就大概知道自己多出的錢花在哪裡了。第三年開通了信用卡,將來還有更多的手段來評估自己的消費習慣。而這些所謂“理財”,其實都是建立在對自己財務狀況進行統計和分析的基礎上,一旦你有了數據,分析過之後就會對很多東西心中有數。
然後我又聯想到了時間管理。記得在某篇東西里看過一句話:”Measure”是所有管理的基礎。我覺得Measure在這裡應該譯作“度量”,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度量是所有管理的基礎,沒有度量的東西,是不可管理的。前面的例子,由於我對我自己的金錢和消費活動,有了一個度量的基礎,所以我可以很輕鬆地對我的消費活動進行管理。我的管理方式是鬆散的而有效的,只需要總結出幾條指導原則,則做判斷的時間成本很低。
(題外話again:我一向認為事無巨細的嚴格控制的東西是不適合我性格的,因為條條框框會束手束腳給人壓力,我性格更喜歡自由和諧,總想消除這些壓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逃避,所以我永遠做不到“嚴於律己”。因此老爸老媽總認為我是屬於“自律性差”的人,但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想象中那么差,至少我所取得的成績也不是什麽人都做得到的)。
在考慮到記賬對我理財方面所帶來的好處之後,我把對時間的管理看成是理財的類比(Time is Money, 不是嗎?:P)。
2
以前看過一些關於時間管理和成功學的書,內容其實都很相似,無非是教你把宏偉的目標拆分成許多具體的計劃,然後把每一個計劃的細節安排到我們的日程中,利用時間管理的技巧,排除所有分散注意力的因素,用日程表提醒你什麽時候該做什麽,用deadline來給你施加壓力,讓你專注于把每一個細節的任務完成,於是最後就會發現你的成就很高,很成功。——聽上去很誘人,但我自己做起來發覺很難。
首先,計劃的制定。我相信每個人心裡面都有一個宏偉的目標,但如果要我們把每一個步驟都想出來,那將需要很長時間的思考驗證才能得出可行方案,而當計劃出來之後,你會發現,怎么這個計劃看起來這么多事情要做,什麽時候才能做得完呢?光是這一點夠打擊人的了。
其次,計劃的變更。雖然計劃龐大,但只要我們一點一點做,還是可以完成的,於是我們就努力地去完成每一個小的計劃。每一個任務都已經在日程里了,於是我們不能隨隨便便地改自己的計劃,要專心致志地朝著目標前進!如果日程表總是被其他東西分散了注意力,那我們就永遠都完成不了自己的宏偉目標了。朋友的約會不去了,書籍電影不看了,打球吹水也不去了,斬斷一切慾望就爲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但萬一這個計劃是錯的呢?我們制定的計劃是否容易接受變更呢?我們怎么判斷是要按日程走還是要調整計劃呢?每一次計劃與意愿有衝突時,就要猶豫良久來決定是否改變日程,煞費心思。
第三,日程表和期限的壓力。我不知道別人是否喜歡按日程表做每一天要做的事,反正我是不喜歡自己都生活方式那么機械,最極端的情形就是丟失了日程表連自己要做什麽都不知道。然後按日程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萬一完成不了怎么辦呢?後面的事情都得往後推延,一想到任務堆積如山,就直想把日程表扔了。然後當我們有了日程表之後,還要每隔一段時間就翻出來看看,標記一下評估一下,就跟事無巨細的記賬差不多。其實我們絕大部分的生活都沒什麽值得記載的,這么記法只會讓那些枯燥的公事在腦海裡揮之不去。這樣的生活,過得多累人阿!
總結下來,我之所以沒有實行在書上學到的這些東西,皆因我無法適應這種生活方式,太沒趣了,讓自己每天處於壓力和焦慮當中,難怪人們總是說都市人心裡有點問題。記得在理財的書裡面有過一個觀點,最好的理財方式,是一個能實踐的理財方式,每個人有自己的個性,無論一個理財方式在別人那裡應用得多好,如果不適合自己,那就是沒價值的。所以我選擇了最簡單的記賬法,最簡單的消費原則,與繁重的工作比起來,人生有太多更值得我們去花時間享受的快樂了。
3
其實看這些關於時間管理和成功技巧的書,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一套,實質上能不能抓住根本,是靠讀者自己。沒有一個人的成功經歷是可以複製的,因此我們必須思考藏在這背後的道理。GTD,高效能人士的XXX,這些書都很有用,但是這些都是技巧,有特定的應用場景,有特定的應用人群。當你看到一定量的時候,就該思考一下背後的規律,主導的思想。
我們制定計劃,把一個模糊的目標制定為一個具體的日程,是因為這樣可以明確我們需要做的任務,並且避免拖延。在《怪誕經濟學》裡面說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所有人都會有拖沓的習慣。這雖然是人類的天性,但通過人為地把計劃拆分并規定按時完成每一個任務目標的話,是要比完全沒有日程地去實行拖延得少很多而且完成的質量好很多。因此我只會給一些大事做計劃,給一些跟別人約定了的事做日程,其他的以自由的方式來安排,只要能完成最迫切的就行,完全沒有受控制的壓力。在理解了“所有人都會拖沓”的行為之後,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逾期而給自己過多的心理壓力。按傳統的觀念看,“逾期”就是意味著失敗,但是如果你能從另一個角度看的話,“逾期”往往只是意味著制定計劃的時間過分樂觀和理想化而已。
而對計劃變更的恐懼,往往是由於我們對每一件事的時間沒有概念所導致的。打個比方說,一個完全不理財的人在shopping時,往往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看見所有東西都覺得要省錢,不捨得買,另一種是不考慮價錢多少,需要就買。前者的觀念很保守,因為不知道那個時刻要買這件東西,會不會使自己月使用超支,所以爲了不超支,乾脆就不買;後者的觀念很合時,及時行樂,但他往往到月底時發覺自己怎么錢總不夠用(特別是在如今推銷技巧發達,讓人們購買欲大大提高的時代)。如果用錢的時候能夠在心中有數,能夠對消費行動有所控制,是否有這個需要,是否可以付出這樣的價格,這樣消費時就會理性很多。我支持理性消費的觀念,反對過度消費,一些自己不是特別需要或者使用頻率很低的東西,我往往選擇不買,或者等到有性價比比較高的時候才買。對時間的使用也應該是這樣。假如我們能對時間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和分析,那么對於我們合理使用時間是否會有很大的幫助呢?
4
我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過度使用時間,情形跟過度消費一樣。過度消費,就是買了很多自己并非很需要或者買了些性價比很低的東西(性價比其實有時候也是跟需要程度有關的),過度使用時間,就是把時間花在很沒有效率的事情上,或者沒必要做的事情上。對於沒必要做的事情,這個就按各人價值觀進行判斷,這裡不詳說。而對於沒有效率的事情,舉些例子:比如說我們要看書,但是精神不在狀態,那么就有可能是需要休息調整一下狀態,這時候如果堅持繼續讀的話,就是低效率地付出時間;比如說我們要開會討論事情,但是主題不明確,大家的發言不著邊際,或者大家已經提出不了什麽建設性的意見了,那么就有可能是需要休息調整一下大家的狀態,這時候如果堅持繼續開會的話,就是低效率地付出時間;比如大家坐下來一齊聊天一齊玩,玩到累得差不多了,已經提不起精神繼續歡樂了,那么就有可能需要休息一下干別的事情調劑下,如果堅持繼續玩的話(很多通宵過的人應該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見得會有持續的興奮,還不如把時間拿到有精神的時候再玩;。。。其實人的注意力一般只是持續在一兩個小時以內,各人會有所不同,當注意力渙散的時候,我們就是處於低效率的狀態上。
我們可以嘗試一下拿個秒錶來評估自己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要用倒計時的方式來評測自己的工作狀況,因為那樣會給自己壓力,從而分散了注意力。爲了使數據客觀,我們可以重複多次地對自己做一類事情進行測量,然後就可以了解到自己做這些事情時,你的一般情況是需要花多長時間。可以將自己的日常活動分類,計算一下自己做什麽活動的時候大約需要多少的時間,當你有過這樣的分析結果在手的時候,以後要安排日程的時候就輕鬆很多了:假如手頭上有1個小時的時間可以消磨,你就可以從自己的1小時活動裡面挑出一兩件你想做的出來做,比如說寫寫東西,看一章書;假如手頭上有兩三個小時的連續時間,那么你可以從自己的中長時間活動中挑出一件你想做的事出來做,比如說上網查資料,打球,跟朋友聚會等;假如手頭上只有10~20分鐘,那么就可以從自己的短時活動中挑出一些你需要做的,比如收發email,瀏覽新聞等。一旦有了活動時間的數據作為基礎,安排日程的自由度就很大了。
有了這些活動時間的數據,你甚至還可以嘗試不斷地去改進它。對每一個項目,想辦法做得比以前更快、更高效,評估下自己哪一些活動占用了太多的時間,想辦法去改善這些活動的方式,為自己節省出更多的時間。這個將結合到做每一件事的方式,在怎樣的環境怎樣的時間段做比較合適,各人結合自己的習慣和喜好進行安排,就不展開說了。
5
對於這樣的想法,實行起來需要一些工具。手機是我目前找到最方便的,一般手機上都會有秒錶,以圈計時的方式,操作起來很簡單,每做一件事就把計時器放一旁算算,做完看看自己要用多長時間,需要就筆錄一下,以作以後參考。
或許大家看完之後有更好的建議,歡迎發表下想法。寫這篇文章我也是斷斷續續地寫,說起來花的時間還真不少。。。差不多夠我開發一個小模塊了 -..- 所以大家別吝嗇評語啊,我可是用心來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