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MC@Argo

Part 2. “培训生” —— Learning 学习

成为P记广州ODC(Outsourcing Development Center,外包开发中心)的第一届“技术培训生”之一,可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在入职的时候,当时的经理JT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两年的培训计划,首先是几个月脱产培训基本的开发技能,然后有计划地进入项目组实践,进而周期性地进行培训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培训的内容既有hard skills也有soft skills:Hard skills指专业技能,像我们公司做J2EE开发,所以从Web(HTML+CSS)到Java等都要过一遍,这样才能真正进入项目组做编码;Soft skills指专业领域以外的综合素质,包括团队协作、沟通技巧、决策能力等,用JT的话讲:“一个人几十年的工作习惯,往往都是从职业生涯的头三年里养成的”,这些soft skills大概是我在外企最值得学的东西之一。此外,培训协议里还要求我们在培训计划结束以后必须为公司服务一年,不过脱产培训期间和正式工的待遇是一样的,这一点公司相当慷慨,相当于在物质上和技术上都帮我们这些初生牛犊在社会上立足了。就这样,我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自己满意的公司,拿着一份尚算满意的薪水(毕业生里的中等水平),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作为职业生涯的开端,已经算很幸运了。

然而,没过多久,不幸的事就发生了——我在公司最尊敬的两个人,经理JT和HR经理DS竟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相继离职了!这件事对我的打击相当大,因为当初我选择入P记正是看中这两人丰富的外企经验,而正当我想大展拳脚的时候,为我指明方向的航标却丢失了。更糟糕的是,这件事对整个ODC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不光是我们的培训计划只实行半年就名存实亡了,而且新经理上任之后,公司里面的氛围已完全不复当初了。但此时我还不能走,因为我还必须履行三年的培训协议,一来毁约的成本对我来说太高了,二来我连真实的项目都还没摸过呢!

就这样,我不得不接受现实。经历过大学彷徨的岁月之后,我深知道此时不能再依靠别人来打救自己了,既然现在已经置身我理想的行业了,无论如何都要亲手试一下。

农历新年回来之后,我们结束了培训项目的内容,我被分到一个香港的项目T。ODC的工作模式是这样,位于北京、上海、香港分部的同事在这些城市负责接单,因此项目经理也是驻扎在这些分部的,而需求团队从客户那边拿到需求之后,写成文档发过来ODC,由ODC的开发团队负责编码实现,开发组里将有一两个类似组长的人负责沟通协调,然后将成品交回去需求团队给客户验收。项目经理很少出现在ODC,基本上是远程跟组长交流进行管理,或者直接跟ODC的经理沟通。

当时让我感到最意外的是,一个计划八月份完成的项目,居然让我从三月份一直坐到五月份都没事做,仅仅是让我们简单地看一下技术资料(所谓技术调研时期),连系统的开发框架都还没定下来。

在这闲得慌的三个月里,浪费时间实在不合我的意愿,于是我就到处找书看。尽管经过了技术培训,但是我不是很清楚在这个环境里,我可以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我对这个行业仍然感到陌生,甚至想找个同做J2EE的朋友分享下都没有。无路可走的我,只好把目光转投到书本里。在大学里面好的没学到,就只练就了两个技能,一个是看英文不嫌闷,另一个是上网搜资源。凭着一个搜索引擎和找资源的耐性,当时找到了很多下载电子书的网站,不管我想了解什么,只要有个关键字,总能找到相关的书和资料,不过有很多很偏门的就是了。

梁启超说过:“(读书)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当时我一心想了解这个现实的社会,找书简直是饥不择食,相关的不相关的只要对口味的都搜罗回来,除了下载以外,还拿出部分工资去买技术书。我是一个生活节俭的人,不过从小受的家教就是花钱买书比花钱买零食有意义得多,所以也就不吝买书了。

找书归找书,看还是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我这一行动的结果是书只看了几本,可是找书和挑书的本领却是增长了不少。随着搜书的时间增多,我挑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毕竟自己工资也不多,而现在的技术书动不动就几十上百,还掺杂了许多水分。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怀里拽几个钱买书也要买得值才行。于是后来学会了买书之前先看书评,根据作者、译者或所写主题、目录来判断书的好坏,而且能买二手的就买二手,或者找最便宜的网店报价去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还专门去搜过广州的二手书店,暨大的瀚风,石牌东的书农,华农的书芳斋,中大东门的小古堂,还有遍布各高校的两脚、笨牛,基本上了解什么地方能卖什么书和卖的价位。如今电子商务发达,我买书基本上网购都可以解决问题了,有时还可以找到一些绝版书,这些都是归功于当时积下来的习惯。

工作以后看书不像在大学。大学时基本都是把精力放在专业书里面,毕业之后看书则自由很多。无论对哪样东西感兴趣,都可以去找书来看,这样才真正地达到了梁启超说的“无涉猎则不能通也”。现在常说大学的教育跟社会脱节,问题也是出现在这个“涉猎”二字,工作了之后我才感觉到自己真的是通过书本去认识世界。

最后我在6月底离开了项目T,在临走前这一个月加了许多班来完成一个模块,毕竟是第一次亲手尝试的机会,辛苦一点也值得。但由于前面几个月的经历让我对此项目失去了耐性,于是有一次经理问我想不想出差去另一个项目的时候,我毅然答应了,一直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谁知道这是从一个噩梦跳到了另一个更可怕的噩梦。。。

===========

补充再说一说学习这个话题。Alistair Cockburn在其著作《Agile Software Develpment》里面指出了普遍学习的三个阶段,在各个领域都适用,这个跟我和一名前辈讨论时都认同的观点,与大家分享一下。Cockburn的三个阶段可借用合气道的三个字来概括:守、破、离。

第一阶段:守。在这一阶段学生应该按照老师或教程的指导,以最快地建立一个成功的技术基础。这就好像是我们看着教程去成功地尝试创建一个项目,写一个Helloworld一样。

第二阶段:破。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尝试逐一去打破一些常规,通过这样的锻炼去反思这些技术背后的玄机。这时你可以探索每一项项技术的边界,了解他们的长短处,思考背后的原理。

第三阶段:离。在这一阶段招式已经不重要,学生成为了一个从业者,他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做出最合适的决策。这已经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我并不清楚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需要花多长时间,工作第一年我没有做到,第二年发现一切并不美好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反思自身及公司的环境,从而向第二阶段迈进。我想至少,这里指出了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