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安静了很久一段时间,恰好有机会让自己静下心来学点有用的东西。前两天看一篇文章说,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信息如大爆炸膨胀,社交网站的发展更是使人们更热衷于表达感受和想法,渐渐使人们习惯了快速地浏览信息,却越来越缺乏深度的思考。想自己当初也如饥似渴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信息来看,秉承着老妈的教导什么都要涉猎什么都要看,如今却发现了老妈这一看似有理的说法背后所存在的盲点。
回顾自己学习的生涯,分析总结出学习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做,看,想。
小学到中学时期,其实更多的是一个“ 做 ”的过程。还记得那时候是怎么练字的吗?还有背单词,算算术,画图,背课文,。。。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在老师大人们的要求之下去不断 练习 的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有什么好处呢?练习可以使人形成习惯,把每一项必须基本功巩固好,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到了大学的时候,我们被困在“大学校园”里,埋头读各科的专业书,却没机会接触世事,谈的都是抽象的学术,这里锻炼的是我们一个“ 想 ”的过程。
大学终于毕业了,出来社会之后,全面地接触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人,生活,工作,理财,感情,社会,经济,。。。那个大学时代给自己心理上建立的一个“保护罩”被打破了,所有从未面对过的事情就在眼前发生了,突然间发现自己原来一直 做的不够 , 想的不现实 。然后我们就不停地看,不停地看,总觉得自己看的还不够多不够真实。
这就是我们一直被诟病的教育。其实,做、看、想,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行。缺少了做,任何好的想法都无法付诸现实;缺少了看,做的东西永远是不切实际;缺少了想,就不可能会有进步。最近有在零星地看李小龙关于哲学和武术的书籍,对于其“直接”、“全面”、“不受任何约束”的截拳道思想颇为推崇(此为题外话),而很认同他的一个观点——不能有助于你行动的知识,是等于无用的知识。无论看了多少书,如果不能实践书中理念或参考书中观点指导行动的话,这些书还是等于白看。想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我突然间很感兴趣重新学习一些自己一直想得到的技能,通过“做、看、想”结合的过程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我发现只要能花上一定时间的话,所得到的能力是实实在在地提高,对于此敝人颇有一点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