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如影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甚至是容易绝望的。在憧憬和盼望之间,时而因为看到了方向而感到充满追求的热情,时而又因为目标得不到实现而沮丧。没有人能够懂得你做这些事情是为什么,他们越是热心给意见你的时候,却越是给你施加压力。你很希望有人可以倾听一下你内心的想法,但当你真正说出口的时候,却成了别人质疑的话题,带来的压力耗费了你大量的精力,渐渐地,你学会了把理想留给自己,生活凑合着过。
虽然年纪已接近30了,可是我还常常觉得自己像《看上去很美》的方枪枪小朋友一样活在大人们的世界里。原本对这个世界是充满着各种好奇,后来大人们告诉你遵守规则可以得到小红花,小红花是一种荣耀,但自己却很不幸地无论如何努力总是取不到。而小红花其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没有小红花的时候,小朋友们都不跟你玩了。大人们是如此擅长于剥夺一个小朋友的快乐,以致于你必须选择是放弃自己的好奇,还是放弃小红花。当你开始被逼向这个现实认命的时候,从此这个世界便不再是单纯的了——这不再是自己这个世界的主角,你只是在其它人们的世界里的充当一个配角。你甚至可以选择戏谑它,因为它反正已经不再重要了。
“All things in heaven and on earth are wonderful! But the greatest wonder is man’s freedom to choose between good and evil! (这世界上无疑有很多美妙的事情,但最奇妙的是人们可以选择善良和邪恶的自由!)”。看到《Faust(浮士德)》里的这句台词时,我总觉得多少有些惊讶。在这个斑驳陆离的世界里,善和恶的选择变化是如此轻易,又如何能认为一个人是善或者恶呢?浮士德一辈子埋头在书里追求知识,为什么只有在跟魔鬼结交的时候才能得到快乐?他所追求的善,爱,美,真的能够让人得到满足和平静吗?如果没有魔鬼的出现,他可能已经饮毒酒身亡了。——可能是会上天堂,但谁会在乎呢?这个故事还让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追求真善美的结果,难道不是我们自身的一种道德贪婪?
如果你要追求善,到底要帮助多少人才能算善呢?每当你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善的时候,这时就会有一个人跳出来说,某某也很惨,你为什么不帮助他?你是否有信心面对这样的质疑呢?追求是一种奇妙的东西,在得到与得不到之间,越是认真越容易患得患失。
当我开始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时,我想起了《天水围的日与夜》,然后就开始释怀了。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生活要过,并非一定要做义工做公益地去“证明”自己的善,那是一种标签式的快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他人的困难或需要,向他人给予帮助,这些是实在的事情。为标签式的人物施行形式化的善举,远远比不上让他人在需要的时候感受到你的关怀,你的温暖。像贵姐这样普通的人物,也知道人情冷暖,也知道照顾他人。每次回想起她照顾阿婆的片段,都会觉得现在的社会实在太冷漠了。如果能够对身边的人给多一份理解和关怀,给多一些支持和鼓励,踏实过好每一天,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