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总结暨2016年新年计划
自从年初离开了新我团队以后,马上转到了一家圈内做开源硬件的公司做社区项目。一是想尝试下往自己所喜欢的社区运营的方向发展,验证下自己的社区理念是否在公司里适用;二是希望更多地了解硬件这个行业,从开发工具开始,熟悉产品、国外用户,以及社区运营的方式。到今年一月再次辞职,刚好满一年的经历。
说起创客,从总理到柴火创客空间的前后,像是一个分水岭。之前是从个人创客到硬件圈的普及,之后是从科技圈到全民普及,都快成大跃进的态势了。我想连把发明“创客”这个翻译词的人都没想到,这个词到今天会被消费成这样。在如此疯狂的时代,我希望的是能在波浪中划出一亩三分地来做自己的试验田,用最小的成本实践一下从想法到产品的一套方法论,而不是在资本的驱动之下被迫做许多奇奇怪怪的产品。然而在大浪之中难有稳舟,房价、工资、通货膨胀,这些东西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你,需要有很强的耐力才可以坚守自己的信念。
从3D打印,到穿戴设备,到虚拟现实,到飞行器、机器人,我觉得有趣的反而是媒体的节奏。在这个互联网进入硬件行业的时代,媒体和自媒体炒概念的节奏越来越快,因概念更替快以至于产品更替也快,许多旧产品还没来得及做好,就要把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的创新当中,产品的品质、寿命长短没有人关心,未来只是身边多了一堆电子垃圾—— 而且是不开源、无法维护的电子垃圾 。
看看我们现在的商业电影,也是在走这样的量产路线,艺术性走低娱乐性走高,缺少有思考的、严肃的作品,而只是套路x套路x套路,但却是院线电影蓬勃发展的时代。也难怪,如今我们的年代,都是移民劳工,上一辈人有许多好的价值观没有传承下来(顺便催生了很多老年片的需求),价值观出现了断层;加上互联网的信息膨胀,人们的价值观其实是越来越碎片化和混乱的,很容易就被信息左右。于是出现了现代营销和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来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东西,出现了两极分化。有人觉得营销为王泡沫吹大,有人则埋头做产品而不懂推广,真正好的东西被埋没;而大众消费者只不过是在自己所关注的媒体上寻找心理需求的满足而已。
1. 关键词总结
去年定的年度关键词是“社区建设”,是想尝试把社区建设当成一份工作来做。但是在一家缺乏社区基因的公司乃至城市里,去尝试推动文化的变革是很难的事情,同时自己也没做好迎接这一挑战的准备,一年下来受到的挫折蛮多的。虽然如果完全由自己做而不是在已有的架构上做的话,可能会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想法,但是结果亦未必会更好。在企业里做社区,节奏和业余社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能够验证了不适合拿自己的社区理论当成工作来做这个结论,也算是对这份工作的一个了结。
另一方面,SZDIY社区在过去的一年仍然是是在稳步的积累中,没有在这股大潮中变得浮躁。感觉大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成长,同时也在创客大潮里搭便车获得了不少额外地好处。过去这一年的作品从数量到质量上继续在进步,遗憾的是自己由于工作关系,作品减少了。在新的一年里会重新投入到社区的怀抱,更专注地做些有趣的项目。
2.生活
缘分这东西很让人哭笑不得。在过去一年不算太顺利的工作中,认识了一位“臭味相投”的伴侣,可谓让人意外的惊喜。从大学以来十多年,一直觉得自己的感情没有寄托,一方面是自己不了解恋爱是怎样一回事,别人的经验也无法作为自己的参考,另一方面是对这件事情很认真,觉得一辈子的事情不能随便,所以即使遇见了很多很多人也没有找到真正合得来的。感谢北条司的漫画,《城市猎人》系列让我学会了什么样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样才是自己想要的人。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细腻、很反主流的人,认识的人很多,能深入聊的很少。在深圳,即使有这样的人和话题,也缺乏这个时间,所以一直觉得很孤独,跟很多人也只是普通的交往。有时自己喜欢的东西很小众,几乎都找不到人可以分享,反而觉得在老家或者其他城市,都有这样亚文化的圈子,而深圳却没有。除了工作以外,很多人都活得很肤浅,无非是最近互联网上流行什么,自己就在消费什么,因为他们的业余时间根本不足以让他们思考这些问题,很快他们又要面对新一天的生活了。
与她发展的过程让我第一次有种很奇妙的感觉。我常说她一点都不完美,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却没有一点是让我很讨厌的,所以两个人在一起感觉很轻松快乐。然后两个人又在品味上有互相欣赏的地方,还常常想到一块儿去,我想一直以来期待的人就是这样,找到对的人,然后一起去经历人生,每分每秒都有人可以分享。
3.工作
到2016年的7月,就是我毕业十周年了。到目前为止,换过几家公司,换过职位,换过行业,仍然没找到一份让自己过得很满意的工作。我觉得应该是关于自己的工作问题想得还不够清楚,关于自己的工作方式,自己的个人诉求,如何才能够在工作中能够一直得到积极的反馈,乐在其中并且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思考下的。
参考了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发现其实也可以对比自己的内在心理需求是否可以在工作中获得。踏入社会早期的工作在前面两级都不是很让人满意,收入低,同时对未来的迷茫让人缺乏安全感,后来辗转几份工作,能力逐渐胜任了岗位,同时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以后,就开始有些安全感并尝试其他的挑战了。创业后其实还是在探索自己事业上的方向,但大都是在跟随着别人走,没有认真想过自己适合怎样的路。
回过头来想,应该找一份能够让自己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的工作或者事业,有了长远目标以后,接下来的只是挑哪些工作时可以让自己往这个目标前进的而已。虽然身处一个变化速度很快的科技行业,但是我个人做事的方式还是注重打基础和长期的技术积累,因此这里常常面对的一个矛盾就是:需求变得太快,而没有人为个人积累的成本而买单。因此我觉得目前自己适合的策略是,找一份自己能120%胜任的工作养活自己,同时剩余的精力用来放在为未来五年内的行业趋势做准备。这样则既兼顾了短期目标也可以为长期目标而积累。
4. 2016年关键词
我觉得以前的自己一直才尝试接触各方面的知识,涉猎面非常广,可能一方面是会一直有新鲜感,另一方面是还没有找到一个会让自己很专注的方向或事情。盘算一下过去这么多年来,做过的东西,看过的东西杂得很,也耗费了比别人多很多的精力,虽然很有趣,但是却没有一样让自己说很自信的。其实道理很相似,在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以后,就想跟这个一直待下去,我想理想的工作也会是这样。之前一直在发散,想看不同的东西,想试不同的东西,但到最后都要收敛回来,决定要做什么,选得不对,做得就辛苦;发散得越多,要拒绝的也越多。因此现在最重要的是一个规划和筛选的过程,这样人生可以过得不那么慌张,不需要为不是自己的责任而焦虑,不需要为选择得不够好而慌张,把省下来的精力都可以放在自己想积累的地方。
2016年要学会的关键词是“收敛”。世间万物虽好,而只有极少数的东西是让你非常快乐的,把自己的精力专注在那些极少数的东西上,提高快乐的质量,是之为“收敛”,亦是信息过载时代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