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终总结暨2020年新年计划
今年拖到这么晚才开始写年终总结,自己都有些惭愧了。过去这三个月里发生了许多事,让我的年终总结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想法。
总结
去年给自己定的关键词是“突破”,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工作生活已经快到一个瓶颈期了,该寻找下一个方向了;但其实当时的状态还是在顺着原来的路走下去,直到年中开始经历了各种挫折感觉到开始有点失控了才慢慢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方向。
以前在行业内一只有一种说法,就是做技术的到35岁以上就干不了了,应该学会转管理岗,才可以继续做下去;当然,这个说法在国外不成了,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很多上了年纪的程序员依然工作在一线,所以我的疑惑就是在国内,像我这样的高龄程序员是应该自然地走上管理岗吗?
于是随着公司的发展我很自然地得到了这个验证的机会,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我就成了组长,被赋予了带领团队去打磨产品的责任,而我也在努力尝试着当好这样一个角色。当这个组长有了很多新的工作,比如定制研发计划,学习管理知识,参加管理层会议,招聘面试培训,管理人员状态等等。我对这些新的挑战是有一些敬畏的,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正式的管人经验,生怕自己做得不好耽误了这个岗位的职责。
在2019年里面,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学习并考取了PMP证书,同时也在努力学习高层领导推荐的各种书籍,还有筛选了有一千多份简历,面试过近两百人,对行业(包括同行)的了解也在增加,在公司内也一直参与讨论和改进流程。虽然诚惶诚恐,但貌似也一直在推着事情往前走,因为我觉得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能够有目标,并且能够推动着大家往目标前进。
但同时这份工作里面也有很多我不喜欢的事情:
首先做管理这份工作有大一部分是跟各种人沟通,这样就难免要接触跟自己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人,而这些时候就会觉得很费劲,容易积累负面情绪,所以自己更多时候是要想办法疏导和调节状态。
其次,作为中层是非常累的,因为要承担上传下达的工作,对两边的人都要有个交代,同时还有很多组员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自己兜底。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大量的私人时间,然而事情却并没有做得很好。到年中的时候这个问题积累到极点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爆发,让我迫切地反省了自己过去一年的工作方式和心态的问题。
除此以外,我觉得管理工作有时会进入一种很低效的状态,就是面对着环境的各种不定性,花大量时间开会沟通做计划,然后一直在修改。其实核心问题就只有一个——资源不足。当你饿了而手上只有五块钱的时候,你就不得不在寻找各种可能性来让这五块钱花得值花得能填饱你的肚子——我把它称为“一种穷人的纠结”。其实很多时候做这些计划并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无非就是算来算去算哪里可以挤点资源出来解燃眉之急,从而保证实现业务目标,对老板,对客户,对投资人都有个交代。很多时候发现,当自己对不合理的请求say no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结果发生,于是逐渐觉得自己应该坚持自己的态度。
所以到现在为止,做了一年多以后,我觉得我已经了解了管理的工作了。我觉得这些工作对程序员来说没什么特别大的吸引力,因为无非就是估时间、排期、调整计划、算成本,大量工作计算机也能做。我比较喜欢的只有筛简历和面试的部分,让我有机会跟各种各样的人交谈,了解到行业的状态,如果碰到一些优秀的年轻人也会很兴奋,对于有些我很欣赏但是后面被筛掉的人也觉得很遗憾。我觉得招人这个事情很能体现公司文化的,决策者喜欢选什么样的人,面多了也能探到那条线。
当我想到要突破的时候,我必然是要以一个超越我当前职位的能力的姿态离开的。因此现在需要看得比眼前的要远,知道这些问题,并且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局限。你知道边界在那里,你才可以跨过那条边界。因此我会想,比现在还要更好的工作是怎样?这个问题会一直持续思考下去……
对文化的反思
我觉得2019年到2020年至今,有很多事情让我觉得社会文化的味道在变化了。
其中有一个就是著名的996icu事件。我当时写下了:“996创造了这繁华盛世,247迎来诸神的黄昏”。中国互联网行业是有原罪的,成为了巨兽的一些大公司,认真思考一下他们的发展模式,无非是一波又一波前仆后继的年轻人牺牲了青春年华换来的。这种模式成就了一代人,但是套住了下一代人。
另外,这次事件的很多观点之争,其价值观的体现也成为了后面更多社会事件的一个缩影。我们对网络上时事消费方式已经形成套路了,媒体和自媒体都把话题看作是蹭流量的机会,而宣传机构则把整个平台当成了宣传工具。每件事情都可以看到明显几派立场的群体在跟进;而最后宣传机构定基调把线一划,想让你听的不断地给你灌输,不想让你听的让他们炸号或说不出话来;最后还有更市侩的流量贩子就是为了在每次流量热潮的时候给你带货。
国内的环境已经让人看不到多少有思想的内容了。言辞锋利的“吐槽大会”变成了隔靴挠痒的洗白大会,某个我喜欢的演员一年上了四部电影三部被撤档,暴走大事件被封杀以后基本销声匿迹了,能发声的、发不一样声音的人越来越少,大家对多样性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什么事情都喜欢上纲上线,还喜欢挖坟鞭尸(就是揪出你几年前说的一句话断章取义来攻击你)。社交媒体曾经承载了很好的媒体作用,也一直是我的新闻资讯主要来源,但现在越来越发现有意思的文字还是在以前写博客的那些人那里,沉得下心来认真思考,而现在视觉化影视化的内容太泛滥了,反而很少人去欣赏文字的魅力了。
前几天还看到00后说担心70后的叔叔阿姨们不懂网上买菜,真是可笑之极,同时又感到可悲。我作为80后,见过“网上冲浪”,上过BBS、IRC,用过MSN、ICQ、Yahoo,最后看着高校BBS被关站,Google、Facebook、Youtube、Twitter这些曾经都可以访问的网站一个一个被屏蔽,最后墙内剩下百度这样的垃圾搜索引擎,微博这样被阉割的社交平台,充斥着各种低俗视频的微信群聊,我们的互联网还真是没什么特别好骄傲的。再想下00后这一代,几乎就没见过什么是Google,每天还要被要求“学习强国”,我们之间已经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代沟。
在国外流浪了一个多月以后,我惊讶地发现,有很多华人依然保留着以前的传统,有很多亚洲超市卖的烹饪材料甚至比我在深圳能买到的还地道。我觉得,每个从中国走出去的人,都带走了一些传统文化并传播到海外。你看看中国周围的地区,香港、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反而会发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遗风,虽然它们在国内被破除被改革,到了国外反而生根发展,成为了华人的特色。“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精神,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华人,都可以看到这种一脉相承的文化和精神。我为我是中华民族而感到骄傲,但却很多时候因为国人的行为而感到羞耻。因此每次我在外面的时候,都希望表现得更有礼貌更有修养一些,好让大家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象是加分的。既然我们说“全球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我们就不应带着狭隘的思想去看其他人,不应该要求大家只有一种文化、思想和价值观。而为什么现在的网络环境,让我觉得只有在国外才能感受到这种自由的空间呢?
对工作生活的反思
上半年为了想做好管理层这个角色,牺牲了很多私人时间,开不完的会,读不完的书,每天为了项目进度而烦恼,周末还要去上课备考。老婆说我在家的时间太少了,家务又不做,赚的钱也不是很多,每天疲于奔命,这种生活根本没意义。我们俩刚在一起的时候,我是一个有趣味的人,一个可以给生活带来憧憬的人,而现在却像失去了灵魂,每天两点一线行尸走肉的人。人应该有主动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没有工作是不能推到明天的,也没有人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没小孩都已经这么忙了,以后哪还有机会去享受所谓的生活呢?
我一开始觉得是因为我不够努力或者是没法胜任这份工作导致的,但后来慢慢发现,根本原因还是我自己没有掌握主动权。Robert C. Martin在《程序员的职业素养》一书里面提出的“专业”精神,就是要勇敢地说“不”,虽然完成任务是我们都追求的目标,但是保持坦诚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专业态度的行为。有很多时候明明是领导的错,你是有机会说“不”的,但如果你没有明确说“不”,反而是给了他希望,最后吃亏的只有是自己。在领悟了这个道理以后,我开始尝试主动去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或者争取一些利益。让我的工作可以不那么地侵蚀我的生活,同时让我的生活有更多可以期待的乐趣。
后来我发觉,在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不管是上司还是在下属,都只是在这个游戏规则下一种体现。在微博上看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你每天要工作这么辛苦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你的老板或者公司决定的让你每天这样加班,而是当你身处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决定的。明明每个人把自己弄得这么辛苦,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自己的生活还必须要让别人帮忙照顾,还给自己造出各种好听的理念来鼓舞自己——“努力工作”、“创业精神”、“追逐梦想”、“寻求财务自由”。。。你最好退一步想想,你现在每天996的牺牲,是不是真的离你的梦想更近了一些?又或者自己只是追着胡萝卜的老驴,每天不知道为主人家拉了多少磨。在年底的某一天,我很开心地得知我今年的努力工作以及公司的发展顺利,换来了小幅度的工资上涨,虽然不是数量级的增长,但多了一些零花钱总是好的;然后转头发现房东给我涨的房租,就要吃掉我涨的这工资的一半。这一刻我看清楚了,在这个游戏规则里,我到底是在给谁拉磨。
追求生活
去年有两件事是真正影响了我对生活的选择。
第一件事是我在一次因被不合理的出差工作安排,遭受了极大的挫折,情绪非常大沮丧;那时我老婆也来到了那个城市玩但住在另一个地方,而当天正好是我们俩的结婚纪念日,于是我放下了心里所有的烦恼,选择了骑半个小时单车,买一扎花,送花上门然后和老婆小聚了两个小时。从那天起,我觉得在我生命里面,再没有什么工作可以比我的私人时间重要。
第二件事是一个叫郭宇的朋友,在微博上写了:“没有人应该为真正热爱的东西向这个平庸的世界妥协” 这样的一条微博,同时写了自己过去几年里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游遍了日本超过一百多个温泉酒店的经历。我觉得这是迄今为止我在微博上看到最认同的一个人生态度。在这以前,我可能对自己的人生意义还抱有一些疑惑,但从那开始,我觉得人就应该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而不是为大量与此无关的事情犹豫不决和浪费时间。
这就是在2019年里面我的“突破”,我开始去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感受和体验我所热爱的东西。
在2019年里面,我和老婆几乎每个季度都出一次远门。我们1月份在东北看冰雕,4月份在日本看樱花,7月份在北京,9月份在日本看火山,11月份在庐山看红叶,而当到了2020年1月,我们第一次飞到了南半球,在新西兰看了雪山和星空,在墨尔本待了一个月。在外面越走得多,就越觉得,人如果把所有积蓄和可以用的时间都花在买房上,实在是太愚蠢了。我们在深圳虽然永远都买不起房,但是凭手头攒下来的一点钱,和能走得开的时间,都足以让我们看到世界上那么多不同地方的美景。有些人可能手里面握着几个房子,一边收租一边念想着自己的财富增长,并为此而起早贪黑地工作,为了可以供得起房贷每天吃最便宜的快餐,但是却不知道日本的“樱吹雪”是怎样一种美景,不知道火山灰落在身上是怎样一种体验,不知道从雪山上流下来像牛奶一样的湖水,不知道夜晚的星空是可以有多璀璨,不知道咖啡的不同口味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街头的涂鸦背后的文化故事,。。。
即使是在深圳,也不应该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在老婆的启发下,尝试了许多以前从来没试过的新体验:到深圳的居酒屋吃烧烤,去酒吧里听爵士,自从看了《乐队的夏天》以后,去看了好多线下live house的演出,还有不少话剧、音乐剧,几乎每个月都会选一两个演出来看。虽然以前常说深圳是一个文化沙漠,大家总是工作工作,缺少亚文化群体,但在各种不大的场地里我们都还是坚持着去欣赏了这些文化艺术。更有趣的事情是跟跳街舞的人呢一起看《这就是街舞》的综艺,跟拍电影的朋友一起看《这就是演员》,我觉得现在只缺跟玩乐队的人一起看下一季《乐队的夏天》了。
这种在深圳来讲已经算得上多姿多彩的生活了,然而当我身处墨尔本的时候,我仍然深深地觉得,即便是我们再努力在深圳挣更多的钱,可以参加更多这样的活动,也还算不上有趣的生活。有趣的生活,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一些东西,是可以感受多元的文化,是当你下班以后就不用思考工作,可以有精力去了解更多你对这个世界感兴趣的东西——这一切在深圳我都无法做到。
因此,我觉得是时候迈出改变的那一步了。
新的开始
2020年的一月份,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家都说今年的新年计划都白做了!确实,如果我这篇文章在一月份发出来的话,可能马上就要改了。谁想得到武汉会出现封城这样的事情?谁想到从春运开始大家都要隔离在家,持续到三月初才能复工?谁想到迈克尔乔丹要白头人送黑头人送走科比?而原本以为在南半球匆匆忙忙走一圈就要回来上班的我们,在墨尔本待了一个月来慢慢品味这个城市?
我觉得正是年初这一系列操蛋的事让我们每个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了一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我觉得在这段时间里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下一个目标。因此,我给2020年定的关键词是——“启程”。2020年,刚好是我来到深圳的满十个年头,满36岁的我,是时候向着下一个十年的目标进发了!我希望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我所热爱的东西,去为我所认同的理念挥洒汗水。执子之手,同度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