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总结暨2022年新年计划
虎年伊始,又再抽点时间来写一篇一年一度的个人总结。
这一年大体承接着去年疫情下韬光养晦的基调,尝试在时间、空间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利用现有条件得到更多的收获。实际上,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既定的东西都是会被打破的。我们的生活如何才能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基础上,这个不变的量是什么,值得我们不断地去思考。
有很多人以为,打一辈子工,攒钱理财,又或者是投资,创业,做财富自由的美梦,是可以成为一生所追求的东西。然而“财富自由”这四个字从来就不是实际的东西,它要么很容易实现,要么复杂到你无法看清本质。很多人不理解,“财富自由”的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你的被动收入足以支撑你个人所需要的开支”,这是一条有两个变量的不等式:”被动收入“ >= ”开支“。所以,实现财富自由没有很复杂,当一个变量固定的时候,你只需要去调高或调低另一个变量即可。 比如说,假设你有200万的存款,每年有2.5%的利息,也就是每个月4千块钱,你只需要将你每月开销降到4000以内,即可实现财富自由。假设你没有200万存款,但是在深圳有一个房子,租出去能有5000块一个月,你也可以达到这个条件。所以你看,要实现这个东西没那么困难,很多人都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穷,一直在追求财富自由的梦想呢?原因就是大家在追求的是那个复杂到无法看清本质的东西——欲望。
说到“欲望”这个东西,我发现一个很神奇的事情,那就是不论财富多寡、年龄老少,他们每个人的追求都很不一样,是马斯洛模型里面不同层次的东西。有些人是一直只能看到物质层面的欲望,有些人追求的是能够与一群人呆在一起,有些人追求的是理解和被理解,有些人追求的创造力、艺术欣赏。当大家追求的层次不一样的时候,就会注定了在一起的时候互相谈不到一块去,如果一直在一起很长时间,就会导致彼此用自己的标尺去丈量别人的欲望。因此才会出现A觉得B赚的钱多,一定过着比A自己更理想的生活;B觉得C每天的时间很充裕,能尝试很多自己没有时间实施的想法;C觉得A的生活很稳定,而不像自己赚够了这个月的钱,还不知道下一个月的钱从哪里来而为此发愁。事实上,每个人看到别人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还远没有达到并归因为自己的钱不够,这才是我们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达到自以为”财富自由“状态的原因。
我希望,我们每个人应该稍稍把自己的人生态度从“希望未来过上理想的生活”这种想法,转变到“我的每一天是否过得充实”上。我们经历了防疫政策,经历了各种财富缩水、物价上涨————实际上,”钱“只是影响你生活的万千变量里的其中一个,同理,“是否有伴侣”、“有没有孩子“也仅仅是其中的两三个变量。每个人能享受到、体验到的东西,跟你手中握着多少钱没有必然的联系,此刻手中钱,他日是泡影。如果人生在世你想不枉此生,那就不要拘泥于存款数字,而是在现有的存款数字上,如何可以体验更多独一无二的值得体验的东西————比如黑夜中的灿烂星河,松花江边的鸭子飞舞,在直升机上观看冰川,Elton John的最后一场演唱会。在我丰富而精彩的人生经历里面,有些人只能看到他们自己熟悉的那点芝麻绿豆事,而对其他的体验无法理解也不感兴趣去尝试。
这一年来认识的新朋友有很多,我们一直在试图秉承着“求同存异“的交往方式。不论与谁在一起,彼此生活也要保持一定距离和自由空间,才能彼此都过得舒适的;如果你跟这个人的契合度越高(”同“的越多),那么你们能待在一起的时间能更长;而如果有一个人离你越远你越多烦恼,离你越近反而越少矛盾,那可能真是你可以相伴一辈子的”知心人“。
好了,废话说了那么多,现在可以转入正题了。
工作总结
2021年是我个人在工作中角色转变最大的一年,这已是我在这个公司的第五年了。之前一直是以前端研发的角色在做产品功能,后来逐渐带研发的同事一起做,虽然也管组员的招聘和培训,但每个月还是不得不为了研发进度而产出了很多代码。从2021年开始,我们公司的节奏终于可以不需要那么匆忙,为了签下每一个客户而去按时功能需求,而同时也有足够的资金去招到一些优秀的人才进来,我终于开始从“怎么做好业务”的角色逐渐转变到“怎么让他人做好业务”的角色。
大多数SaaS类的B端产品,都会面临着两个东西的权衡:一个是“产品路线图”,另一个是”客户驱动的需求“。我们前期的发展也一直在这两个端摇摆。有时候被销售压力逼着,就把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到客户交付的功能研发上,从而打乱了产品自身路线图研发的节奏;有时候终于决定划出时间来好好做产品规划的功能,但是又纠结做出来的功能到底有没有客户会买单。更不用说这来回摆动的节奏下,架构的支撑能力会不会派生出影响软件质量的设计和代码。因此,在2021年里,我们还是着重解决这个架构和资源的问题,提倡开放平台架构,产品模块解耦,规范扩展接口,让两条线可以相对独立地走。
另外在人员方面,我们公司似乎一直能在职员数量保持大约每年翻一倍的节奏,侧面反映了公司的发展状况,但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人员的招聘的瓶颈问题。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面,我也基本上花了大量时间在思考人员管理方面的问题。
阅人
在我当组长以后,面试和筛简历基本上成为了常态,在筛选了四位数的简历,和面试过三位数的面试者,以及管理着两位数的组员以后,逐渐总结出一些“阅人”的方法————当然,也只是为了判断是不是适合成为本公司一份子的标准,至于不同公司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经验也不一定能复用。
其实在招人方面,最重要的是两个指标:“即战力”和“潜力”。我们很多时候在犹豫权衡选择的时候,往往都是在这两个指标上摇摆。“即战力”一般是由你的过往项目经验和自身的投入程度所决定,有很多人资质不一定很厉害,但是在好的平台上,或是碰上了一个好的项目,也能事半功倍,从而得到现在的资历;而“潜力”则很讲每个人的天赋,包括你内在的“驱动力”,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总结、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相关。有很多人可能起点很低,但是会有一些优秀的特质让你欣赏他,给予机会他成长,他也能慢慢变成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副手,让你放心把更多的事情交给他。当二者有其一时,无非是为了补充短期稀缺还是长期储备的目标而纠结;至于很多二者皆缺的人,则如”鸡肋“一样”嚼之无味,弃之可惜“,那当然最好是能早点识别出来,节省大家的时间。
如果说还有没有其他考虑的维度,我觉得“自我认知”倒是一个挺好的方向。我发现有很多处于“被动”状态的人,往往是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是为了什么而工作。我们说“招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如果面试的双方都很清楚自己要什么,那么选择的效率是很高的;但如果有一方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会很耽误另一方的时间,所以这也需要大家有一种“果断”的能力,如果面试者没有,至少面试官要有。过去一年里,我们遇到了太多接了offer以后没转正的案例了,有一些是入职一周多拿到更好offer跑路的,有一些是跟了一段时间发现差距太大而放弃的,还有一两个是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工作太难而跑路的。虽然一方面替这些人感到惋惜,但更多是在反思为何这些人的问题在面试的时候没有被识别出来,以至于浪费了大家的招聘、入职、培训流程里的时间。
栽培
在我刚当组长的第一阶段里,也带人过也面试过,但是新人从进来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也逐渐成为熟手工以后,下一步该怎么发展我是没有头绪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公司的组织架构扁平,没有那么多岗位,而且对人的能力评估模型也没有参考规范,以至于不知道组员的上升路径大概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是我们公司的研发流程也相对简单,似乎只要每个人按照迭代流程工作就可以完成任务,而架构改进等更有挑战的工作则缺乏推进的机制,让这些年轻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发力。所以当时的我也很迷茫,不知道他们的下一步该怎么走,也不知我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从去年初开始,由于交付的业务也逐渐成型了,我也开始可以逐渐从研发工作里抽身出来,去思考业务方面的问题。到上半年将结束的时候,适逢部门领导离职,减少了一层汇报节点,再加上竞聘上岗扩大了管理半径,我也开始从更全局的视野去思考研发管理和交付业务的问题。
当我们在一个团队时,你一个人跑得再快,也无法推动大家一起往前走;如果你想大家都跑得快,那么你聚焦的问题就不再是如何让你自己跑得更快。我发现在团队里面作为我的角色最重要最花时间的几件事是:目标,沟通,决策。
在目标设定方面,我不仅仅要给团队设定目标,同时还要考虑给每个人分配目标。因为每个人资历和能力都不一样,肯定会有自己擅长以及感兴趣的方面,给每个人最好的成长,是在服务好公司业务目标的基础上,让每个人的能力提升和技能储备都得到锻炼,同时也等于为将来公司业务的增长储备了人才。作为组长,原来背在我身上的责任是很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我这一层分解好了再指派给组员做,于是也让我自己逐渐变成了瓶颈。实际上如果这些事情本身能让组员自己理解并决策,我就不再成为瓶颈,而是可以变成候补————当他们能做的时候,我就可以专注在解决其他更重要的问题上;而当他们不能做的时候,我再挺身而出来解决他们为什么不能做的问题。因此,我管理的不再是事情的执行本身,而是大家的工作目标,我只需要定下目标和关注结果,同时去解决会影响结果走样的问题。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我不再像以前自己亲历亲为一样,去打每一场仗;我要通过每一场不同的战斗,去锻炼出一个身经百战的团队,每一次的任务指派、跟进,都是我培养组员的机会。给他们定目标,让他们的视野可以看得更广更远,同时让他们可以不断地完成对自我的挑战,从而获得成长的经验值。以后我的产出不仅是完成部门的业务目标,而真正有价值的产物是这个能撑起未来几年发展的团队。
一点小尝试
实际上,今年还与朋友开启了一个新项目的小尝试,虽然前景很看好,但觉得始终硬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并且启动阶段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因此也暂时选择了退出该项目。我觉得如今的自己做选择更实际了,每一个乐观的期许,背后都是要有相应的付出的,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做好一、两件事,就已经很不错了。
生活总结
乘着2020年对生活的的发散探索以后,在2021年里我们总结并深化出了两条副线:健身和音乐。很多人对”业余爱好“这个东西的概念还是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理解上。可能有些人觉得,业余时间看一看综艺,煲一下电视剧,就算是业余爱好了;又或者是坚持出去跑一跑步,打打羽毛球,偶尔打打篮球,也算保持运动。几年下来,书没看几本,被动式接受资讯,实用技能没几个增长,血糖血脂倒是逐年递增,最后感叹一句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梦想了,偶尔消遣一下就是这个年纪该有的生活。
事实上,我还发现有另外一类人,就是不管年龄大小,也没有任何思想包袱,只要对一个事情感兴趣,就会不断地探索着自己未知的领域,不断地尝试进步。正如我家族有一位七十多岁还去学跳“鬼步舞”的伯伯,我觉得“业余爱好”这个东西,正是真正让他们“永葆年轻”的秘诀。无论是什么样的爱好,学深了都是一门学问,所以也会有各自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能有意识去“学”————思考、观察、总结、改进,就是在每一门学问中进步的方法。那么对于善于学习的人来说,缺的并不是“学习方法”,而是“时间”。你对一个“爱好”足够认真了,才会愿意投入时间去持续地进步。
“认真“的爱好
先说说“音乐”,在看过了两季《乐队的夏天》以后,也基本听过了里面许多著名乐队如木马、Joyside、五条人、晕车车之类的live演出,还有很多其他不同风格、不同水平的乐队,但对于什么样的音乐是好,为什么好,还是不太了解的,只是单纯从自己的本能去感受,只能是很表面的解读。因此,也决定了学习”爵士鼓“这一条线,作为我们业余对”音乐“希望有更进一步鉴赏能力的学习,同时也希望了解更专业的人士他们是怎么看这些音乐的。
适逢我夫人这一年工作比较清闲,于是也投入了很多时间在深圳一家氛围比较好而且全国有名的鼓手学院学习,从而打开了一扇学习音乐的大门。既然说到培训机构,可能有些人觉得自己在家里学也可以,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去机构里面学习呢?原因有几个:第一是了解“学习路线”,即要学什么,先学哪些后学哪些,对于不同的学习目的,这个优先级可能还不太一样,因此好的老师在这方面可以给你非常好的建议,节省你大量的时间;第二是“反馈”,即使你知道了学习路线和学习方法,但是你自己打得怎么样,没有人给你反馈和改进建议,即使你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是天才,也会进步非常的慢;第三是机构一般会有其他的学员和老师,多跟其他人交流看法也可以让你收获得更多,而好的机构里往往你的同学和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像该学院的一些几岁大的小孩都是全国竞赛前几名的选手,未来也有可能是很优秀的专业人才,通过并不高昂的费用你就可以接触到这样专业的平台和资源,是很值得的;第四是架子鼓跟其他乐器不一样,是非常挑场地和器材的,有很多机构可能只有一两套真鼓,学员稍多一点你想练也练不到,家里又因为容易扰民无法提供条件,所以一个能够充分保证你练习时间的场地也是很值得的。
在夫人学习架子鼓的这段时间,于是我们也可以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有更多的探索。打击乐是很多平常听到的音乐的节奏基础,不同的音乐风格会有不同的节奏型,哪些复杂哪些简单,哪些演得好哪些演得差,看得多听得多以后,渐渐才有了体会。后来也逐渐了解到了“爵士乐”是怎么回事,同时也发现原来即使在深圳这样一个大城市,“爵士乐”也是一个很小圈子的东西,还有一些有追求的年轻海归乐手在试图创造一个“爵士乐”的培养环境,这确实是打开了我们对深圳这个城市有新认识的一个窗口。比较有趣的是,不少朋友说自己喜欢听“爵士乐”,但实际上他们可能连“爵士乐”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单纯觉得在饭馆和酒吧里面的一些比较舒缓的背景音乐就是爵士乐,当我们带他们去酒吧看“爵士乐演出”的时候,他们才会发出惊叹说:“这是什么鬼音乐,听不懂啊!”————没错,我们自己当年在看华侨城OCT的爵士音乐节的时候,也是这样“一脸蒙圈”,从而才激发了我们想去更多地了解音乐的好奇心。
后来当我再去查“日本爵士乐”相关的资料时,才发现在我们国家在“音乐”方面的普适教育,差的真不是一个年代这么简单啊……普罗大众的音乐审美水平,决定了这个市场的组成,也决定了这个行业里面的创作者、演奏者以及制作方的生态。看见深圳在艺术的推广似乎有越来越多的积极的动作,我也衷心的希望未来大家能够真的有机会接触到、欣赏到好的音乐。
量变的力量
另外一个对我们生活影响比较大的是“健身”,这个话题更有趣,它是一个大家都在说,但大家对它都不了解的东西。至今为止,身边仍然有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健身的目标就是减肥,减肥的目标就是有腹肌”。近几年,健身房这个行业在大城市一直蓬勃发展,像超级猩猩、乐刻、lovefit等与互联网结合的平台一直在城市里的许多角落新开了门店,不管是全职还是兼职的健身教练,都有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行业里。可以说毫无悬念、有充分理由地相信,追求运动和健康会成为大城市的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试过不同地点、不同项目包括尊巴、瑜伽、拉伸、蹦床、芭杆、拳击、杠铃操、搏击操等各种团操课以后,最终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一个健身房、一些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教练,和一群热爱健身热爱上早课的朋友,持续地每周上课坚持了一年。通过健身这项活动,我们不光大大的改善了自己的身体状况,而且还了解了很多运动相关的专业知识,甚至对“莱美”的课程体系也有了许多的认识————对于这个业余爱好的领域,我们也跨过了那个一知半解的门槛。
在2020年的时候,我的体检已经查出来有血糖、血脂高、脂肪肝有一两年了,尝试过去健身房、去打篮球、以及吃沙拉改变饮食等方法,但最多只是控制住一段时间,有略微的效果;当工作压力或其他事情一来,就很容易打破习惯,又恢复到原来的路上,一直没有有效地降下去。经过这一年来的锻炼以后,我不仅能放开了大吃大喝,而且还能顺利地把血糖和血脂都降回了正常水平,而且体脂率也降到了正常的比值,自身的身材也有了巨大的改善。
以前去健身房的时候,往往都比较孤独,不好意思去参加团课,也不想听教练忽悠去买私教课,只是一个人练器械,很枯燥而且训练效果一般。促使我改变的还是我夫人,一开始可能只是想探索一下健身有什么不同的团操课,因为她觉得团操课很有趣,而我则是一个没什么思想包袱的人,只要有人叫我去我就愿意去。从2021年2月份开始,我们就开启了“早课”模式,还是因为我夫人去参加了一次Body Combat(搏击操)的早课,发现居然有一帮人可以坚持起那么早,约一起上7点半的团操课还能赶上班时间,我发现这个时间段刚好能融入到我生活模式的当中,于是就下定决心要坚持下来,因为我很清楚————只有可持续的长期锻炼,才会对人的健康有量变到之变的可能。
于是我们两个从每天去健身房自娱自乐的一对夫妻,到逐渐开始认识每天来上课的莱美教练和其他学员,慢慢开始互相约着一起来锻炼,然后还认识了更多的教练和课程,包括练力量的,练心肺的,还有了解动作细节和运动后的康复治疗,比如说腰酸背疼怎么办,肩膀和大腿怎么发力,哪些姿势是其他肌肉在代偿等,甚至解锁一些之前从来没试过的高难度动作,现在看到一些新学员都知道该怎么指导了。
但当我尝试去跟一些健身房以外的人去分享我们的收获时,他们缺乏必要的知识理论,甚至都难以理解健身的乐趣,又或者是停留在很原始的认识,不知道如何有目标地锻炼自己的身体,以及避开一些容易让自己受伤和劳损的训练方法。我们以前体育课里面学习的动作和知识,实际上已经跟这个时代脱节了,很多人连热身活动关节的动作都不知道有问题,但也就一直这样练了。所以,从这个事情上可以领悟到一点,那就是“基础教育”的惯性太大了。很多人的生活知识都是来源于青少年时期读书是学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有很多已经过时了,被证明了是错的,但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知识从未被刷新过,只有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在求学时期的知识更新,才能做到群体知识的更替。又或者是,思想开明的人,可以尽量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去了解当代科学的前沿,才能保持着让自己与世界的认识是同步的。
关键字
去年的关键字是“敢想”,在工作上我开始了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在生活上开启了两条新的副线,并且都有了可见的进步,我对这个成绩是满意的。今年是觉得很充实的一年,尽管没怎么出去外面旅游,但感觉自己整个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变化。
正如我对于深圳这个城市的感觉一样,我之前还担心全球化的消退,会影响到国内这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但我竟然意外地发现,自疫情以来的一年多,深圳竟然变得越来越像我理想中的国外的城市:包括深圳的公共园林、街道设施的重新设计,新地铁线的开通,各种格调越来越高的艺术和历史展览,丰富和多样化的餐饮美食、文化演出。我反而觉得这个城市的设计者变得越来越有想法,越来越有勇气除旧迎新,让这个城市变得更美好。我非常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能成为一个与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能让我们接触到更多元文化的地方。
今年我在思考自己的关键字时,我觉得自己需要迎接一些新的挑战了。过去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已经让我目前的状态可以稳定发展,同时我应该要为未来五到十年的自己做一些新的准备。因此,我把今年的关键字定位“更新”,这个更新是对自己过去打下的基础做一个阶段性的完结,更是对未来的人生阶段开始一个新的定义。新冠疫情即将过去,等待我们的是一个新时代,我们现在就为时代的“重启”做好准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