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第三年,不知道大家原来是怎么期待的,但确实没想到波澜比前两年还要汹涌。可能在2022年的时候大家已经逐渐适应了扫码、测核酸、适度的封控,也不算太影响日常生活,我们都甚至开始不害怕疫情,尝试出外旅游了。

然而事实上,疫情从来没有乐观过。随着病毒的逃逸和传播能力越来越长,封控的效果逐渐被稀释,为了达到同样的封控效果,封控的力度就要越来越加强。有很多人不理解很多现象都是这两种力量较劲的结果,对管理者感到失望和愤怒,其实大可不必。我觉得真正值得同情的是,在封控和疫情这两股力量的斗争之下, 很多无法选择的人,被逼到了生存线的边缘而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选择躺平或是反抗。但这也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政策才会有可能转向。由于我是一直悲观地等待着这一天来临,当它真正来的时候,反而非常平静和淡然处之,尽可能的帮助一下身边的人。

2022年的总结

简介的交代

  • 去年跟小伙伴合作创业的小项目,退出了。我觉得这次经历再次强化了我对之前创业经验的总结,有很多预见得到的问题,最后都发生了,意味着将来还有新的项目,我可以更早地做决策和节省自己的时间。
  • 在正式的工作上,今年的发展是大体基本符合自己的规划,虽然下半年确实遇到了经济下行,导致业务发展不达预期,但团队的发展阶段还是有持续的推进。很高兴能够预见到一年内发展的状态,并且每个Q基本上都到了目标。
  • 今年比去年更愿意往外走,虽然不能去国外,但是也没少去旅游。今年3月被封了一次,7月被封了一次,9月被封了一次,除此之外,就是抓紧自由的机会出去走,已经没有那么惧怕疫情了(反正早晚都会到)。
  • 11月底的时候,疫情风控大转向,我那有先见之明的老搭档竟然在双11的时候就已经屯好了我们度过感染期的所有物资,平稳安心的完成了“阳过”的认证阶段,虽然恢复期较长仍然咳嗽,但至少重获自由了。
  • 过完39岁的生日,准备值好最后一年的班,迈入40的门槛咯。

一些想法的记录

在这一年间,疫情让很多人都进入了低欲望的状态,也帮我切断了很多外部的诱惑,让我可以专心一致地做好该做的几件事,同时也减少了我对外输出想法的欲望,有很多思考,都不像以前那样爱跟别人说。因为我发现,跟其他人交谈,是一件很难真正做得好的事情。绝大多数人的交谈,都只不过是在自说自话,在自己的思路上向别人传达想法,但是又没打算接收别人的想法,想要达到那种知心的、懂你懂我的交流,是很困难的。因为有很多事情,没有一起经历过的话,是需要花时间了解上下文的。而我永远只有我身边的人是能够比较理解我想法的,因为她是一直与我一起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也知道我在这些过程中如何受启发、思考和改变想法的。现在我在社交平台上基本很少发东西,如果发的话也会发一些比较浅显的东西,因为实在没时间解释那么多上下文,还害怕遇上一些喷子和杠精。

在这里我打算稍微记录一下这一年来的一些零碎的想法,也不打算深究吧,只是作为对自己这一年来一些经历和思考的总结。

关于与人交流

在公司里面现在每天的工作几乎都是与人打交道,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招聘面试者等,比起往年来说,我对人的思考逐渐开始高于对事的思考。我发现很多时候沟通的效率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有可能你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对方受限于理解力,每办法完全接收;又或者对方有自己的想法, 并不想接收你告诉他的想法,所以如何高效地通过交流去达成共识,同时驱动对方行动,这个事情就会显得很重要,因为它会是占我的工作时间里最大比例的事情。

在工作的场景下可能更容易有体会,就是很多时候要把事情掰开了聊细了,才能明白双方各取所需的话是个什么样子的状况,才能比较好达成共识。但更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就会触发无效的沟通,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会怎样触碰到了对方的底线(比如说一些固有观念、自尊心/安全感的底线),又或者对方处于某些利益的考虑压根就不想跟你聊这个东西,又或者对方的表达能力不足以阐述清楚他的立场,这些问题都会很浪费时间。然后我作为一个想要快速得到结果的一方,往往都需要改变沟通方式,避免浪费时间在一些无意义的交流上。

最后,我出来的一个方法就是:我们聊问题的时候,不聊对错,只尝试把事情聊细、聊开。如果你避免聊对错的话,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你触碰对方利益和底线的问题,而对你来说你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信息,至于什么是对错,如何驱动他人行动,这些其实不是由交谈决定的。

  • 对错自在人心——如果对方通过与你有更深入的交谈,得到了更多的信息,可能会改变他心中关于对错的看法;反之,你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看法,他也只会表面附和,在内心保持自己的判断。
  • 如何驱动他人行动——每个人会有自己的动机(或驱动力),虽然语言可以给对方激励,但关键是要先了解了对方的动机,才能给予激励。这就是为什么把事情聊细了更有利于促成对方的合作,但往往这些驱动力是需要其他额外的投入的。

到最后,当我从工作场景切换到其他社交场景, 包括跟家人聊天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避免跟他们聊对错,真的省了很多麻烦——毕竟,他们的观念形成过程是长年累月被他们的信息茧房打造出来的, 不要试图纠正他们的对错。改变他们的唯一方法是打破他们的信息茧房,给他们看到更多其他信息,让他们自己有重新判断一次的机会。

另外,我还有一个不喜欢讨论对错的原因,是因为绝大部分人没有“讨论”对错的能力。李筠教授在他的b站政治学开篇视频有一段很启发我的话:如果你不能勇敢地面对恶,那么你也没有资格去拥抱善。

关于运动与健身

我从21年便开始走进健身房,并与某一间健身房的小伙伴们坚持每周上团课。22年年初的时候,回头看自己锻炼一年的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但当我再想22年里我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进步时,我当时是没什么方向的,只是觉得按照这样的训练持续下去,应该也有相应程度的进步吧。

有趣的是,疫情改变了我的训练习惯。健身房应该是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一个行业之一吧,那时一旦发现阳性,就开始防止群体聚集。健身房每天都要问一问团课还能不能上,偶尔这个区封了,还可以跑去其他没封的区上。加上有段时间直接封在家里的不让出小区,谈何锻炼?这个情况迫使我们家想尽各种办法找机会锻炼,从而也打开了我们对健身房、团课的认知——了解了深圳都有哪些类型、不同品牌的健身房,他们针对的是什么样的人群,有什么种类的引进或是自研的团课,教练水平怎么样,团课与私教的区别是怎样,好的团课与不好的团课有什么不同,甚至是不同品牌的运营策略、经营策略有什么不同。经过这一年混迹各个健身房的经验,差不多也类似于一个市场调研了。

比如超猩的团课课程单价是相对比较贵的,但主要面向的是灵活锻炼的上班族,教练也会比较注意照顾新人和锻炼强度稍低的人,而且器械会比较丰富,像RPM、划船机的团课就不是每个健身房都愿意投入去做。而乐刻与lovefitt两个融合了的品牌则能在两个特点上做到优秀,前者价值低廉,后者质量上乘,这也是为什么我最后选择了乐刻的会员(因为实在太划算了),同时也在乐刻里上lovefitt教练的课以及训练营(一起上课的学员质量都非常高)。

从健身房这个小小的缩影,有很多时候也能让我对工作有一些启发:原来在市场中是有如此不一样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各自都能找到一片生存的空间;而在如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不同的策略各有什么优缺点,对健身房和教练有什么影响,对大众的消费选择有什么影响。这些观察都很有意思。

关于教与学

另一个从健身房学到的东西,是他们如何设计课程,以及如何面对不同层次的训练者。我们最开始上的是莱美的课程,这个来自于新西兰而推广普及到全球的完善的课程体系,每一季都能推出新的套路,并且培养出一大群死忠粉,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音乐、动作的编排,口授指令的设计,作为导师的基本素养,还有课程、培训体系的设计等,这一套方法论相信也是很多自研课程学习的对象,而且可以延伸到各种需要做培训体系的领域。

后来我们也去体验了超猩、乐刻的自研课程,也可以体验到了那种刻意地解决莱美体系不足的地方, 比如有一些偏力量训练型的,还有偏不同训练部位的,就好像在一些行业标准化的体系下,仍能够有可以深挖的空间。再后来也去体验了CrossFit这种完全不一样的体系,从第一堂课就开始注重基本功的教学,从而能够上一些大力量的训练,又与莱美的这种让普通人也能够跟着动作练的普及派完全不一样。这些体验都让我在工作中当我需要思考培训这个事情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的解法。

过去这一年团队里招了不少初级工程师进来,面对工作挑战的表现各不相同——他们就像是健身房里面凑齐一节课的学员,里面每个人的动机、天资和阶段都不一样。有一些人虽一开始跟不上,但每一次都很认真思考自己的问题,进步比较快;有一些人完全无法理解整个节奏和动作,一直在做错,也不听教练的纠正,整体下来累个半死却都是肌肉代偿,没有练出该有的效果;有一些人练了很久都一直不加重量,明明已经很轻松了却总想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单位时间内锻炼的效果递减,也是浪费时间;还有一些人十分爱怼,如果课程里面其他学员都是菜鸡,就会觉得没意思,喜欢可以一起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同学。

而作为教练的角色,除了要面对这些各式各样的学员,照顾好每个人的需要,还有很多其他要思考的问题,如何精进自己的锻炼,如何给出专业的指导,如何保证自己指令清晰、带动大家的情绪、让每个人都得到进步,也可以看到不同教练的能力。

培训是每个行业里都必不可少的技能,每个地方都注定需要老师。虽然我从未想过要当一个健身教练,但是这些教练教给我的知识可以启发我如何在工作中当一个好的老师。

关于管人和管事的技巧

过去一年我的工作焦点逐渐开始从管事转向管人,能够做这样的转变得益于两件事:

  • 做事情的方法已经逐渐成熟
  • 做事情的人也已经逐渐成熟

我做交付业务这块已经几年了,虽然每年都有新的进步,但大体上方向比较稳定的。做事情的方法不外乎拆解模块,定流程,定阶段目标和产物,然后让其他人跟着做,基本就能够立住,但管人会复杂很多。

有一些人做事情会有路径依赖,自己过往什么样的方法能解决问题,就一直用那个方法,哪怕出问题也不思考;有一些人容易浅尝辄止,碰一下壁就会认为做不了,需要等别人来解决;有一些人想法很多,但并不做事前判断,什么都要试一下才能甘心,很容易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有很多人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容易焦虑,焦虑会驱使人做很多与目标无关的无谓事情。

要将这些不同的人凑到一起做出好的成绩,就很需要用人的智慧。你手头上能进来的工作就这么多,如何分配这些工作给不同的人完成,让什么样的人搭配在一起,如何跟进结果,什么时候该给予指导,这些都是管人的技巧。我个人比较倾向的是让每个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要做什么事情,如何思考和改进,让他们有能力独立工作和自主进步。所以我一直向他们灌输“方法论”的思想,让他们在工作中可以自我总结,然后把他们可以接受的难度的挑战给到他们,通过工作的设计以达到培训的目的。

虽然今年进来的需求/工作量有限,但至少基本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享受在其中。

关于疫情的感悟

我相信疫情给很多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变,可能大家从未体会过如此之大的一个全球性的危机,而现在已经是它的第三年。几十年来,大家可能都抱有一种比较乐观的心态,认为这个世界会一直越变越好,但实际上,这个疫情的第三年,恰恰是来到了很多原来的防控手段已经逐渐失效的这样一个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上,有很多大家期待已久的情绪,压抑已久的需求需要被释放,所以也就有了各种矛盾冲突。

其实对于我个人来说,这一年我的心境是前所未有的坚如磐石。因为我很早就已经有这样的忧患意识,认为人生是很漫长的,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人都经历过了他们最艰难的时刻,而我们自己这一辈子的艰难时刻从来没有来到,所以心里面我早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那就是无论世界变成怎样,我都要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过好我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能够熬过这些艰难的时刻,并且期待世界的重启。以道家的理念来说,光明孕育于黑暗,阴阳必定相互转化,否极泰来需要我们能够有足够的储备来超越这个艰难的时代。

以前有很多场合和大家的想法不太一致,比如买房、生娃、升职、加薪、创业、出国、移民等等,很多人只会看到“别人好的一面”,而认为我们理所当然地争取。但实际上你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是什么样,该不该做出这个选择,只有你自己清楚。我并不是盲目乐观的人,所以我必须要尝试识别未来有什么样的风险,并且保证有足够的储备来应对它。

这一年下来可以看到整个大环境进入危机的时刻,对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能够有多大的影响:

  • 你以为收入是稳定增长的,所以你愿意背负比较高的房贷,但是企业会裁员、会倒闭,你以为稳定的收入可能瞬间就没了,毫不意外地出现了今年的断供潮。
  • 你以为O2O提供的各种便利都是理所当然 ,但是疫情风控的时候,外卖员不够导致运力不足、运送周期长,那些网上卖水果生鲜的,可能送到你手上已经过期了;如果你是急着买药,把你封在家里,外卖app里面的都不提供派送,你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接得上药。
  • 你以为钱能解决一切,钱能带给你自由,但是你要是密接被隔离,你金钱和自由所带来的一切都可以瞬间被夺走,运气好的送你去酒店,运气不好的送你去集装箱板房甚至毛坯,物资都是固定好按人分配的,想多吃个两个水果都没有。

很多人的生活都是被这样打破了许多既定的规则,有些人无法挣钱,有些人压抑崩溃,有些人拼死反抗,有些人默默躺平。这就像是战争年代一样,虽然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但战争都是无情和现实的,当无情的现实来临的时候,唯一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让自己变得坚强,让自己有所准备,在过好自己的生活的同事,能帮助到一些人的就帮助一些人,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关于深圳这个城市

在如此的疫情之下,这一年我们也趁着能走出去的机会都出去走走,不仅仅是去其他地方旅游,也尝试用双脚去丈量深圳的每个小地方。这几年对深圳的感受是变化真的很大!

还记得三年前我在墨尔本待的一个月里,感叹他们的城市很漂亮,交通便利,生态良好,而且文化艺术的活动很多,哪知道逐渐地,深圳也开始往这个方向演变了。文化艺术方面自不多说,虽然以前常说深圳是个文化沙漠,不过现在也可以看到很多高质量的演出、影展和其他文化活动,只是平时自己不一定能关注到。政府规划的很多市政绿道,绿化效果很好,而且行人与车辆不用抢道,各自都能找到舒适的空间。

再说生态方面,绿化不单单是多种树的意思。深圳整个城市规划奔着“湿地城市”的目标发展,包括植物、鸟类、水质、土壤、各种鱼类、节肢、两栖、爬行和哺乳动物都有不同层次的研究和改进,对很多河涌都有治理,还有每个季节都能看到盛开的花。以前羡慕国外的城市环境好,现在知道了其实只是发展的阶段不一样,我们也在努力地往前走,我相信深圳的未来还可以变得更好。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也向很多朋友推荐深圳,我觉得它值得一个“花园城市”的美誉。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023年的展望

去年给自己定的关键字“更新”,还是挺准的。一年下来多了很多感悟,也打开了很多新思路,逐渐看清了自己未来中长期的目标,以这样的姿态迎接疫情后世界的”重启“,心态也相当稳定。

新的一年里面,我感觉个人还是有很多的挑战。现在的阶段仿佛是走到了一个自己比较舒适的增长的状态,既有生活工作的平衡,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保持足够的投入和进步。我希望作为3X岁的最后一年里,保持这种稳定增长的状态迈入40岁的黄金发展时期。

对工作上的中长期规划,已经想得差不多了,但是生活上的还没想太清楚。在事业有了很多年的积累以后,人的生活水平应该也逐渐到一个新的层次,可能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去了解很多领域的知识,从家庭生活到旅行,到文化艺术,到历史社会等。其实这一年我在音乐上也有了很多新的探索,我发现有很多专业领域一旦你跨过了一个入门门槛以后,就可以打开非常多的新世界,正如我健身一样,也正如我对大自然的喜爱一样。不管将来有没有孩子,我觉得这些业余兴趣爱好的深入,都将会是未来几十年我丰富自己人生体验的一个重要投入之一。

因此,来年的关键字我定为——“学习”。因为我觉得我已经逐渐触碰到了我旧有知识储备的边界了,我需要了解更多,我需要掌握更多,才可以为我未来的人生打开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我也在不断提升我的学习方法,有更好的笔记工具,有更多的思维框架,有更多的实践检验。我觉得这一年的积累可能就是40岁前最好的收尾吧!